据了解,2022年至2023年,新疆农业农村厅统筹各类资金4.16亿元,在全区13个地(州、市)103个行政村实施农村粪污一体化试点示范项目,通过实施农村排水管网改造扩容、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处理系统、提压泵站、检查井、化粪池等配套附属设施,引导农民群众购置安装卫生洁具,主动投身到农村卫生户厕改造工作中。
即培养了农民群众健康良好生活习惯,又实现了改厕与治污同步推进、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同时,新疆农业农村部门充分利用中央奖补资金和自治区示范村建设资金,加强农村改厕与治污的有效衔接,研究出台了新疆地方标准《农村卫生户厕建设与管理规范》,印发《自治区农村户厕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作指南(试行)》,为有序推进农村厕所粪污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提供参考标准。

据统计,103个项目村累计铺设农村污水管网820多公里,设置观察井(沉泥井)等附属设施19532个,累计收益农户达30542户99769人,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添砖加瓦指导项目实施县因地制宜采取集中处理、纳入污水管网统一处理、偏远散不具备通管道的村组农户采用分散处理等方式,探索符合新疆实际的农村粪污和生活污水一体化治理模式,目前2022年实施的66个农村粪污一体化项目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卫生厕所普及率均接近90%,2023年实施的37个农村粪污一体化项目均已开工建设。 阿克苏地区乌什县乡村振兴局提供中新网乌鲁木齐6月6日电(陶拴科)6日记者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农村厅获悉,2022年至今,新疆已在全区13个地(州、市)103个行政村实施了农村粪污一体化试点示范项目,坚持将农村改厕、粪污处理与农村污水治理相衔接同步推进,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全面助力乡村振兴。据统计,103个项目村累计铺设农村污水管网820多公里,设置观察井(沉泥井)等附属设施19532个,累计收益农户达30542户99769人,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添砖加瓦。据了解,2022年至2023年,新疆农业农村厅统筹各类资金4.16亿元,在全区13个地(州、市)103个行政村实施农村粪污一体化试点示范项目,通过实施农村排水管网改造扩容、建设小型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处理系统、提压泵站、检查井、化粪池等配套附属设施,引导农民群众购置安装卫生洁具,主动投身到农村卫生户厕改造工作中。
即培养了农民群众健康良好生活习惯,又实现了改厕与治污同步推进、厕所粪污和生活污水有效治理。同时,新疆农业农村部门充分利用中央奖补资金和自治区示范村建设资金,加强农村改厕与治污的有效衔接,研究出台了新疆地方标准《农村卫生户厕建设与管理规范》,印发《自治区农村户厕粪污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工作指南(试行)》,为有序推进农村厕所粪污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有效治理提供参考标准。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借鉴、吸收各种文明的优秀成果。
创新性革故鼎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悠悠典籍中的这些典故,无不蕴含着创新进取的思想。考察文化遗产,探寻文明根脉。2023年2月,习近平主席复信希腊学者:历史充分证明,只要坚持兼容并蓄、开放包容,人类文明就能不断发展繁荣。目光向内,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揭示出大量有趣的文明细节,佐证着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特征:利用DNA技术得知,今日常见的小麦、黄牛、绵羊皆是移民而来……目光向外,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为世界科学文化成果的传播和交流作出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
但埃及、两河、印度三个地方的古代文明后来都中断了,唯有中华文明五千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今天。和平性大道不孤,天下一家。

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不论是中华文明,还是世界上存在的其他文明,都是人类文明创造的成果。让世界文明百花园姹紫嫣红、生机盎然。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2011年9月1日,在中共中央党校秋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习近平同志就阐明了中华文明这一独有的内涵和特色。
在深度交融中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论科技,中华民族师造化,夺天工,从汉代到明初,中国科技一直居于世界先进地位,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众多发明创造。顺大势,担大义,行大道,谋大同。连续性江流万里,绵延不绝。
2100多年前,中国人开通了丝绸之路,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推动东西方文明交流。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在这次座谈会上,总书记讲得透彻: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看今日中国脚下的路: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看文化,从先秦诸子学到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代理学、阳明心学,无不包含着对前一时段文化的继承吸收、融合总结、深化发展和变革更化,使得中华文化连绵不绝,高峰迭起。包容性敦煌莫高窟,栩栩如生的彩塑,精美绝伦的壁画,历经千年岁月沧桑,依然焕发着令人神往的传奇之美,见证着多元文化的交汇融合和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互鉴。2023年3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题为《携手同行现代化之路》的主旨讲话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秦汉雄风、大唐气象、康乾盛世,都是各民族共同铸就的历史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伟大事业,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历史上曾经长期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但没有留下殖民和侵略他国的记录。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是源于中华文化天下大同的理念,致力于促进不同国家之间交流合作。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互通有无、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决定了中国不会把自己的价值观念与政治体制强加于人,决定了中国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决不搞党同伐异的小圈子。
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以和为贵和而不同化干戈为玉帛国泰民安等理念世代相传。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我们要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5000多年发展史,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更好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入阐释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对于我们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具有重大指导意义。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
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率领的是当时世界最庞大的舰队,带去的是丝绸、茶叶和瓷器,而不是战争,沿途没有占领一寸土地。这种几千年连贯发展至今的文明,在世界各民族中是不多见的。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两步走战略安排进行了宏观展望,明确了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发展目标。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决定了国家统一永远是中国核心利益的核心,决定了一个坚强统一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命运所系。
历史和实践充分证明,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始终立足自身国情和实践,从中华文明中汲取智慧,不断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我们就一定能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有着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是世界上唯一自古延续至今、从未中断的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
原标题: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